網站選單
背景
醫師Blog
背景 背景
  • 治標不治本----持續惡化中的血管

~自從了解功能醫學與實際應用功能醫學後,聽到病人身體重大變化時總有不勝唏噓的感覺。
67歲男性長期高血壓,過去有抽菸史。於2002年腦梗塞導致右側偏癱,自中風後病人規律的接受傳統醫學治療,按時服用降血壓藥,血壓也都控制在正常狀態。抗血小板凝集劑也從未中斷。病人也沒有高血糖、高血脂等症狀,抽菸習慣也在中風後就戒掉了,就這樣過了平靜的近十年。但最近發現血壓偏低、心跳過速,送進急診後發現心肌缺氧指數偏高,懷疑心血管堵塞。經加護病房處理穩定後進行心導管冠狀動脈攝影,結果發現嚴重堵塞無法做支架處理,只能作動脈繞道手術。
病人總是無奈地問醫師,我不是一直在吃藥嗎?為何血管仍會繼續狹窄堵塞呢?無奈的醫師也總是回答“體”或“老化”吧!
從功能醫學的角度完全可以解釋以上情況。因為目前的藥物總是治標不治本,抗血小板凝集劑只能抑制血小板凝集,使其不要造成血管阻塞,但無法抑制血管壁的繼續損傷與增厚。這類病人常不以急性心肌梗塞來表現,而以慢性的心肌缺氧來表現。而血管壁的損傷與增厚與另外許多因素都相關,如同半胱胺酸(Homocystine)、非對稱性二甲基精胺酸(ADMA)、胰島素、自由基、鐵蛋白、輔酶Q10、男性賀爾蒙、脂肪酸Ω3與Ω6的比例、穀胱甘肽等。如果這些因素都沒有控制與調整,血管的硬化狹窄仍會持續進行,最後雖不是急性梗塞但卻常是以更麻煩的慢性狹窄來表現。但這些檢查在傳統醫學的醫師所開立的檢驗項目是沒有作的,這種狀況也常在糖尿病人身上看到,儘管規律的吃藥、打針,但最後各種併發症仍然不幸發生。因為單單控制血糖常常只是處理了表面的問題,而身體內部維持健康因子卻在一天天被慢慢掏空。因此,運用功能醫學的檢測與功能營養素的補充調整,加上傳統醫學三高的控制才是標本兼治的最好方法。
傳統醫學只處理了浮在海面上的冰山,而功能醫學處理了海面下更大的冰塊,填補了傳統醫學的不足。~洪作行醫師

背景 body背景